3月2日上午,我刚到办公室,同事就告诉我王老去世了,这位见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历程的老庭长走了。我心中一沉,脑子瞬间空白,都不知道说什么好。同事说,老人昨日零时十八分永远地走了。
3月5日,还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,单位没有集中组织告别仪式,不少同事还是自发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,无比尊敬地向他老人家三鞠躬,心里默念:王老,一路走好!
王老叫王昌,今年八十有七,是个地地道道的曲靖本地人。
租地养家的孩子
1933年4月,王老出生在曲靖县环城西花乡中花柯村,大致是现在的曲靖市麒麟区花柯社区。王老说他出生的时候,日本人已经侵占了中国很多领土,但那时候还没打到云南来,那时云南的主要问题还是土匪强盗多。他的父亲就是在其16岁那年被土匪劫杀,正在蒙自读书的王昌没有了经济来源,不得不辍学回家挑起养家的大梁。
从学校辍学回家时,王昌家里当时没有地,只能去地主家租种。天年好时,每年交地租剩下的勉强够一家人糊口。
“8月29日这一天,是我这一生永远都记得清清楚楚的日,因为这天,我光荣的举起右手,在党旗下庄严宣誓。”1952年,云南解放。当时,文盲十分普遍,识字的王昌先是在当地农会工作,不久因工作突出当上了农会小组长,后来加入民兵,加入青年团(共青团),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时候能够光荣的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1952年8月29日,经过青年委员、税收委员和社员代表等一系列磨练,王昌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因为工作成绩突出,王昌当年被选派到西南革命大学司法干训班学习司法1年。这一年里,第一次接触到司法二字的王昌也没有想到,这一年的学习,他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的司法事业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。
那个时候,王昌心里总就在想,他是农民的儿子,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剥削,如今翻身做主了,组织上还给予了学习的机会,学成以后一定要效忠党,让更多的农民像他一样翻身,这样才对得起党和毛主席,才对得起人民群众。
见证法院发展
1953年王昌分配到法院,到1993年退休,正好是人民法院从起步到发展的40年。
一年的紧张学习,结业回家的王昌被分到宜良县法院(原隶属曲靖,现属于昆明)工作。1953年,工作不到半年的王昌被派往榕峰县(现曲靖宣威市)法院工作。 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,改宣威县为榕峰县,当年11月又改回叫宣威县。
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那时候法院的重要工作是扫除旧政权的一切法律和司法制度,实行保护人民的法律,巩固人民司法制度。旧时期农民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剥削。作为贫下中农子女,王昌说地主的盘剥导致他一家流离失所,想想和他一起受苦受难的农民,他就更加坚定了司法事业的神圣之心。
随着肃清反运动的结束,法院的审判工作渐渐从配合群众运动向依照法律程序办案过渡。刚开始,王昌也是从书记员开始,1954年获得了助理审判员身份, 1958年担任刑事审判庭长。
“50年代的时候,法院工作条件都普遍较差,案子也不是很多。”王昌说那时人口更多的是按照地域集中在农村,所以矛盾纠纷也多在农村,巡回办案就多些。
“那时外出办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,除了走路还是走路,偶尔能骑一下自行车就已经是很稀奇了。”宣威地大人广,很多山路也骑不了自行车。宣威当时划分为13个片区,办案也是分片区,王昌分到倘塘、普立、杨柳等6个片区。他说,现如今的倘塘、普立仍然是宣威交通不便的地方,还不用说在那个依靠走山路的年代。最好的时候就是骑一段自行车到乡镇,然后抄山路到办案点,巡回一趟仅来回的路就是五六天。
“那时自行车都是稀罕物,能骑一下心里自然是十分的高兴。”一个偶然的机会,王昌骑着自行车去办案,但是崎岖的山路还是让他吃了亏,因为骑行途中出现故障,王昌被摔倒在路上,还不幸把右肩骨跌伤。虽然受了伤,但是王昌事后说得骑车过瘾,也十分高兴。
后来案子不断增加,法院还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群众运动,一个法官配两个助理就办案,案件多的时候一天能开好几个庭。虽然人员配备不齐、条件艰苦,但是大家积极性都很高。
除了日常的法院工作,王昌说当时法院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支农,同农民同甘苦,共劳动,同吃同住。王昌说当时农村劳动力生产低下,谈不上什么农业耕种机械,连化肥种子都很紧缺,所以能不能搞好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法院支农一方面是帮助农民搞生产,另一方面也是贯彻深入到群众中去的要求。
“到了文化大革命,也是法院最为混乱的几年。”王昌说那个时期,主导意识认为社会动乱的坏根是“公检法”,于是,社会上出了“砸烂公检法”的标语口号,很快就得到了“四人帮”的支持。接着,公安局、检察院、法院就相继关门。王昌被视为“走独派”被批斗一段时间后,送去“五七干校”。半年后,王昌被调往罗平,开展所谓的“斗批改”工作近半年才遇上干部解放。辗转回到曲靖,王昌被派到医院开展思想清查。一年后,“四人帮”被粉碎,公检法恢复,王昌被安排到刚组建的曲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。
文化大革命后,法院原有的建制被打乱,只剩下民事审判庭和刑事审判庭还算完好,王昌便担任中院刑事审判庭庭长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法院的办公条件和办案环境才开始逐渐好转,干警的住宿和单位用车问题先后得到解决,出门办案也有了北京吉普车。
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
“电脑、打印机的出现,我们也就开始退居二线了”。往后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,法律法规也更加完善,法院的建制和分工也越来越细,最初的刑事审判庭分成几个庭,人员也扩编到了20多人。他说,虽然发展变化大,但是他退休的时候,庭审记录、判决书原稿等都是用手写,所以那个时候的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。
今天,有更多年轻有为的青年俊才为共和国伟大法治事业而奋斗,他们有着更高的知识水平,更全面的法治素养,作为一名老干部,甚感欣慰的王昌说,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希望年轻的法院人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蓝图中逐浪前行。
(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教育处 区鸿雁 杨通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