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除湿正当时
发布时间:2018-05-25 10:00:21 来源:云岭先锋网 

 湿气被称为“万恶之邪”“万病之源”,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“六淫邪气”中,中医最怕湿邪。

人体湿气过重时,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。据统计,有超过60种疾病与湿气有关,如肥胖、水肿、腹胀、湿疹、皮炎、痤疮、泌尿系统感染、女性白带增多等,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,这种肥胖易引发并发症,如高血压、高血脂,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。
因此,祛除湿气刻不容缓,特别是进入5月以来,舌头胖大或舌上有厚苔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,这样的舌象说明体内有湿气。随着夏季的来临,高温且多雨,气候潮湿,易受湿邪危害,此时除湿正当时。
湿气重有哪些症状
俗话说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湿性黏浊,如油入面”。体内是否有湿气,可以从以下五大信号来判断。
信号一:舌苔厚腻
如果舌苔厚或舌体胖大,且舌头边缘还伴有明显的齿痕,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,甚至已经造成脾虚了,应及时调理身体。特别是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,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,更需引起注意。
信号二:大便不成形
正常大便是软硬适中且呈条状,如果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、黏腻、不成形,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,则说明体内有湿气,消化吸收功能异常。
信号三:食欲差
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饥饿感,吃一点就有饱腹感,还伴随有隐隐的恶心感。这也是脾胃功能弱、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,这种现象易在夏季出现。
信号四:小腿肚发酸
早晨起床后突然感觉小腿肚酸痛且沉,同时近期还存在体重增加或虚胖现象,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。
信号五:精神状态差
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,长呼一口气后才舒服,而且常感身体疲乏,懒得活动,有头昏脑涨之感、易困倦、记忆力减退现象。
内湿外湿,你属于哪一种
湿邪可潜伏在人体内的器官上,且随着潜伏的纵深程度不同,症状表现也不一样,在治疗上所用的药量也有所差异,如不能对症,治疗效果甚微。那么,湿气会潜伏在人体的哪些器官上,又有哪些症状表现和危害呢?
一级湿邪:在表皮。症状有皮肤瘙痒、头脸油腻、长痘和湿疹等。
二级湿邪:在肌肉。症状有酸、困、累、乏等,如肩颈肥厚、困乏、腰酸、乏力。
三级湿邪:在骨骼,即骨寒湿,俗称风湿。症状有肩周炎、肩痛、颈椎劳损、腰痛、风湿关节炎等。
四级湿邪:在脏腑(子宫、卵巢、脾胃、肺)。症状有脾胃湿困、大便黏滞不爽、易咳有痰、妇科炎症等。
五级湿邪:肿瘤切了又长,长了又切。
从上面湿邪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,不同程度、不同部位的湿邪对人体各器官的危害是不一样的。湿邪不仅发病部位不同,伤人多隐缓而不觉,所以排湿要对症治疗,区分类别。
从中医理论讲,“湿气”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。内湿多因喜食冷饮、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,损伤人体阳气,导致脾阳虚损、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;外湿为湿邪,由外侵犯人体而成,多由阴雨连绵,气候潮湿,或居处湿地,或水中作业,或淋雨涉水,或沐浴后头发未干等原因导致的湿邪外感。
从地域差异来区分的话,北方多属内湿,南方多属外湿。北方人喜欢吹空调,在该出汗时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。此外内湿与生活方式不健康也有直接关系,排湿的途径人为阻断导致湿郁扼体内而不得出。
而我国南方由于一年四季多雨,空气潮湿,容易外感湿邪,所以南方风湿患者明显多于北方。中医学认为“湿气通于脾”,在正常情况下,脾能够把进入人体的水液和湿气散布到全身,发挥滋润、濡养的作用,所以南方空气湿润滋养人,很多人皮肤较细润。但如果湿气过重,超出了脾所能负担的限度,就会使水液在体内停滞,反过来影响脾功能,从而出现腹胀、便溏、食欲不振、水肿等症状,故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
如何有效祛除湿气
在湿气的治疗上,中医拥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,无论北方的内湿,还是南方的外湿,均可除之。如湿气滞留在胃肠,容易拉肚子、凉胃的寒湿,此用附子理中汤;湿气饱和于心脏,如心衰水肿不能平卧,此为脚气冲心,可用鸡鸣散;湿气黏滞在关节,部分人以关节疼痛为主,舌苔黄腻,可用加减木防己汤,其中一种以男性居多,就是湿热下注,下肢关节红肿,多为痛风发作,可用《医宗金鉴》中的化湿热方法。治疗湿气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,合而言之,主要包括两种:
1.先应祛湿化痰
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,祛除痰湿的治法。适用于脾胃湿困、湿蕴化痰、上阻于肺所致的咳嗽、哮喘、痰多色白、头晕身困、脘腹胀满、大便溏软、舌苔腻浊等。常用药物如半夏、橘红、茯苓、杏仁、薏苡仁、旋覆花、苏子、白芥子、莱菔子、车前子等,代表方剂如二陈汤、杏苏散等。
2.后则益气健脾
由于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,因此祛除多余的湿气之后,还得养脾胃。益气健脾法是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,使脾健湿运、肺司治节、三焦通调、水湿输布的治法。此法适用于因湿浊阻滞日久,脾肺气虚,治节升降失司所致的神倦乏力、气短懒言、自汗恶风、眩晕耳鸣、咳嗽胸痹、纳呆脘闷、大便溏软、肢体浮肿、面色萎黄、舌质淡胖、苔白腻等。常用药物如人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西洋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、扁豆等,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、防己黄芪汤、实脾饮等。
上述疗法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,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对症用药,患者切勿照本宣科,自行服药。
祛除湿气除了治疗还要做好预防。日常生活中,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,远离潮湿环境,勤运动少懒惰,适量摄取水分。具体包括:
1.勤运动
体内湿气重的大多为饮食油腻、缺乏运动的人。这些人常感身体沉重,四肢无力,但又不想运动。其实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,还可以加速将湿气排出体外。如跑步、健走、游泳、瑜伽、太极等运动,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,促进水分代谢。
2.饮食清淡适量
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吸收及水分代谢,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、清淡、均衡饮食。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,容易造成肠胃闷胀;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,加重发炎反应;生冷食物、冰品或凉性蔬果,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。日常多用山药、茯苓、薏米煲汤,可健脾祛湿。
3.避开湿气环境
人体内产生湿气,除了自身代谢出现问题外,多与环境有关。经常在潮湿、阴冷的环境中,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。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:
① 不要直接睡地板。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,造成四肢酸痛。
②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。
③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;不要盖潮湿的被子;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,吹干头发。
④ 如果屋内的湿气重,建议多开窗透气。如果外界湿气也重,可以借助电器,如风扇、空调(除湿模式),使空气对流。
吴义春
来源:《金色时光》2018年第5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