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,别再纠结
陈永恒
夏天,一个多云的早晨,尚未到上班时间,一位老人早早来到办公室门口,等待反映问题。
先上班的工作人员将她请进办公室,为她倒了茶水,与她拉起家常,但老人似乎对拉家常没有兴趣。
老人满头银发,沧桑的脸上布满皱纹,腿脚行走已不太方便,连起坐都有些吃力。待我们上班见到老人时,她自我介绍说,她是一位离休老干部的遗孀,今年84岁,老伴于前年病故。她有遗属生活补助,几个子女对她都很孝顺,生活没有问题,就是常感觉孤独,老伴的身影总在她脑海中浮现。她这次前来,就是为了反映她丈夫生前的待遇问题。他生前应享受正处级待遇而不是副处级待遇,要求单位纠正;而且他生前由所居住的社区管理是降低了标准,违背了政策。最近听说市里主要领导新换了人,要求我们带她去找市委主要领导,当面反映情况。
听着她逻辑不连贯的重复讲述,我们都不忍心打断她,但看到她干裂的嘴唇,就劝她喝点水再继续讲,她却完全没有理会,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。讲到高兴处,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,讲到伤心激动处,忍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,工作人员连忙抽纸为她擦泪。
在听她讲述的过程中,我们工作人员打电话向她老伴原来所在的主管单位了解了情况。她老伴是北方人,年长她六岁,曾在国民党部队当兵,解放战争时期起义参加革命,后随部队南下来到云南。解放后转业到地方工作,文革中挨过批斗,平反后在一家科级国营企业担任副职,离休时组织上按政策批准他享受副处级待遇。
当我们耐心听她讲完后,她的神情似乎轻松、释然、平和了许多。我们答复她时,先充分肯定了她老伴生前所作的工作和贡献,也肯定了她作为家属所作的贡献。然后开导她,她丈夫享受的待遇是组织按照政策审定的,并没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,要消除隔阂,不要再怀疑原来的工作单位处事不公。社区组织老干部就近参加学习、参加活动是现在的政策所提倡的,也是今后老干部管理的趋势。西方国家总统卸任后都由社区管理,这是个观念转变问题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一并向我们反映,符合政策要求的,我们一定会落实到位,如果不是确实难解决的重大事情不必找市领导。
尚未接待完第一位来访者,办公室又来了第二位老人。
第二位老人受过高等教育,是一位科技工作者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单位评了高级工程师职称,但未被聘用为高级工程师。现在来访,要求帮助落实聘用,补发工资。女儿现在无工作,要求组织安排一个工作;儿子已近不惑之年,尚未娶妻,要求我们帮助介绍一个对象。
我们工作人员向她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了解情况后得知,老人评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而未被按该职称聘用的情况属实,但当时单位聘用指标已满,直到退休时也未空出名额,只能享受工程师待遇。
听完老人要求后,我们开导老人,高级工程师聘用不了,继续享受工程师待遇也挺好,这件事要用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,自己要想开想通。女儿、儿子的问题组织无法解决,我们工作人员可以帮些忙,但主要靠儿女自己努力。老人年事已高,如果对过去的事、子女的事放不下,包袱会很大,心会很累。儿孙自有儿孙福,老年人有好心情才会有好的晚年生活。
是啊,这些老年人,有的子女繁忙无暇照顾,有的空巢独居,有的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,放不下忘不了,有的对现代观念难接受、难适应,总有解不开的疙瘩,他们大多纠结在往事中,生活质量不高。大部分时候,他们到我们办公室来反映问题,其实只是想找人聊天有人关心,排解心里的郁闷。我们的愿望和梦想就是这些老人别再纠结往事,放下心里的包袱,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,活得轻松些、自然些。
送走两位老人,早已过了下班时间。走出办公室,天空开始放晴,希望老人们的心情能像今天的天气一样,晴朗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