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力乡村振兴 “银发”在行动——马龙区月望乡下营村委会“珠源银发助力乡村振兴”工作站
发布时间:2024-07-19 16:38:21 来源:曲靖市委老干部局
马龙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、威望优势,在月望乡下营村建设“珠源银发助力乡村振兴”工作站,工作站现有23名志愿者,平均年龄达66岁。工作站成立以来,始终以“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事”和“点亮每一个服务盲点”为着力点,围绕“十个一”工作思路,“零距离”服务群众,走出了“一个人带动一群人,一群人同助力”的乡村振兴“银发”篇章。“银发”助力产业振兴,产业兴,百姓富。工作站成员结合自身优势,充分发挥余热,为村子发展出“金点子”、找“好路子”、赚“钱票子”。一是关注一个产业。认真分析下营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,结合当地区位、土地、气候等资源优势,聚焦经济收益高、社会效益好的水果种植产业,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,大力推广蓝莓、苹果等规模化种植,支持“琛丰苹果”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项目落地,协助流转土地1600余亩,推荐村民到“蓝铭蓝莓”等企业务工6000余人次,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,群众收益显著提升。二是协调一个项目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群众满意为目标,协调资金100余万元为下营村道路硬化、路灯安装、活动场所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,硬化道路8条、扩建加宽4条,沟渠清淤2155.2立方米,新建公厕7个、对132户村民厕所进行改造,对村内4500余平方米闲置土地进行绿化,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,协调捐赠90余万元的健身器材等物资,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,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、整洁、安全的居住环境。“银发”助力人才振兴,解难题,邻里睦。工作站成员以“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事”和“点亮每一个服务盲点”为着力点,积极加入调解队、网格员队伍等,走村入户排查群众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,为矛盾纠纷调解贡献力量。一是解决一个难题。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化解,深入群众及企业了解情况,“一事一策”提出解决办法。先后解决了下营原爱泊农业历史遗留问题,争取协调资金700余万元解决当地近400户农户下欠3年的地租,争取资金200余万元解决当地45户农户下欠多年的误工费、机械费、管护费,盘活积粮冲、前后营两个片区近3000亩土地。二是调解一个矛盾。结合下营村人口基数大、分布广、矛盾纠纷突出的现状,了解收集村民的烦心事、揪心事,积极参与化解本村各类矛盾纠纷。2023年以来,先后协助调解原爱泊苹果企业与村民的矛盾纠纷40余起,化解其他矛盾纠纷81件(其中土地纠纷39件,邻里纠纷27件,婚恋纠纷12件,经济纠纷3件),帮助1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送院治疗,做到“群众心头愿就是我的心上事”。“银发”助力文化振兴,风气好,精神足。工作站成员退休后依然保持着“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”的优良传统,工作之余仍然注重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。一是群众生活进一步丰富。积极推进工作站建设,结合场地实际,合理设置棋牌室、图书室、会议室等功能室,让群众说事有场所、娱乐有场所。指导老文艺骨干龚桂花、周达林、陆克存、李美玉等组建了上营村、中营村农村业余广场舞队2支,在前营村、后营村组建了喜庆迎亲歌舞队1支,闲暇之余打牌、跳舞、聊天、散步的群众随处可见,不断丰富群众农闲生活。二是良好风气蔚然成风。发挥老同志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,在抓好宣传引导的同时,带头抵制高价彩礼、人情攀比、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,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。与村里老年人共同开展健身、书法、棋牌等各项活动,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,形成了喜事新办、厚养薄葬、节俭养德、文明理事的良好风气。“银发”助力生态振兴,庭院美,山水“靓”。工作站成员坚持在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事情上下功夫,在美化乡村等方面出点子、想办法,积极参与宜居美丽乡村建设。一是护好一方山水。工作站成员们主动靠前护水源、防溺水、监水情,积极参与近6000米“西河流”水岸线、1个小一型水库、8个小二型水库、3个小坝塘、19300余亩林地的巡防盯守工作,深入群众宣传护林防火、防溺水等知识,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,为辖区上好防溺水安全“锁”、布好除隐患防护“网”。二是“美”出一个庭院。结合下营村人居环境提升存在的短板弱项,工作站成员们以“小家自觉净、全村整体美”为思路,以身作则,用实际行动推动身边人,拉动周边人,带动全村人。在他们引领和带动下,目前下营村共创建美丽庭院130个。通过美丽庭院打造,村庄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,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。“银发”助力组织振兴,强凝聚,重发挥。工作站成员积极融入基层组织建设,各尽其能、各展所长,借助新平台、新角色服务村庄发展,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。一是充实一个班子。工作站站长、原政协副主席赛富忠,退休后到下营村任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,充实了下营村的力量,他充分发挥过去当“县官”的优势,为下营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任职以来,下营村信访量下降70%,产业增加20%,村民收入增加15%元。二是发动一个群体。工作站成立以来,共吸纳了23人加入,平均年龄66岁,其中处级老干部6名,科级老干部4名,各位退休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医生、老军人、老村干部发挥各自的政治、经验、威望、社交等优势,把院坝、广场化作民意收集现场,听“家长里短”、看“柴米油盐”、问“急难愁盼”;在大街小巷、农贸市场寻找便民服务短板,听民声、集民意、知民困,为下营村的发展贡献了极为重要的“银发”力量。